德州市不断完善农田设施 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2023/6/7 9:02:05   来源:德州新闻网     作者:邓静

  时下德州的乡村原野,风吹麦浪,遍地金黄,处处弥漫着麦香,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调出基地,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60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国的1.1%、全省的六分之一。全市过20亿斤的产粮大县2个、过10亿斤的产粮大县9个。近年来,德州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50亿斤以上。

  藏粮于地“高标准”把握丰产丰收主动权

  “有了高标准农田,虽遇大涝之年,但小麦受损并不严重。那样的大风大浪都能挺过来,咱老百姓种粮底气更足了。”在平原县王庙镇车王庄村,站在即将丰收的麦田里,村民高从录谈起2021年的秋汛时这样说。

  高标准农田经受住了严重秋汛考验,去年德州小麦、玉米两季合计平均亩产1490.1公斤,其中61.8万亩地块平均亩产1576.3公斤,超过“吨半粮”产能,“吨半粮”创建首战告捷。实践证明,有了高标准农田,遇到大灾可以少减产,小灾则不减产,一般年景还能多增产。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德州农业带来诸多利好:

  农田质量高。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

  产出能力高。随着耕地质量的提升,土地产出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大约提高10%至20%,达到一季千余斤、两季“吨半粮”。

  资源利用效率高。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促进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平均每亩每年节本增效500元左右。

  机械化水平高。根据典型调查,德州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规模化的高标准农田替代碎片化的零散耕地,显著提升了农业规模效益和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周而复始,有了高标准农田这一坚实支撑,德州市粮食生产连年闯关夺隘,迎来一季又一季丰收,年产量稳稳保持在150亿斤以上。

  重整田畴拓沃野确保产能提升10%以上

  “前段时间刚浇了灌浆水,加上后期管理到位,保管今年又有个好收成。”齐河县华店镇龙庄村村民吕延福说,借力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水渠修到他家的地头上,浇水方便、排水也通畅,种田省心又省力。

  农田铺上管网,避免了渗漏蒸发造成的浪费,农田灌溉效率至少提升了一倍。小账连大账,借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从种到收,各个环节节本增效作用明显。

  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小农户分散经营逐步变为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技术,农业生产环节化繁为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田间管理实现高质高效,粮食产能也得以大幅提升。

  目前,德州成功创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5个,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7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以上,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93.6%。

  据介绍,未来3至5年德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很大一部分是已建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2019年以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散在财政、国土、水利、发改、农业5个部门实施,分别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被称为“五牛耕田”。因为修建时间较早、建设标准不一、亩均投资不高、设施老化等原因,一些高标准农田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除新建外,今年起,德州市将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

  具体如何提升?“按照新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毁什么修什么、断什么连什么’的原则,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全部达到现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要求,确保试点区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农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大机遇,锚定完成825.8万亩高标准农田创建目标,德州正积极构建全市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我市将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产能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与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强优势、补短板,奋力创建国家级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孙丰勇说。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高效田

  一刷卡,水汩汩流到地头;鼠标一点,几公里外的农田温度、湿度、苗情、虫情、墒情一览无余……

  高标准农田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载体。高,不仅是建设标准高,更体现在科技含量高。

  近年来,德州市积极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不少县市区设计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智能监测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同步推进节水、节肥、节药及智慧农业技术落实落地,实现农田智慧决策、智慧管理。

  “过去巡田靠人,遇到恶劣天气,只能干着急。现在借助四情监测系统,作物苗情、虫情、土壤墒情、气候灾害实时精准呈现。”在夏津县东李镇1800亩数字化“吨半粮”生产能力试验基地,种粮大户张庆海正在对自家麦田进行监测。

  东李镇“吨半粮”生产能力试验基地内设置2个800万像素、可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可以看清麦苗的生长情况,搭配气象站、环境传感器、作物长势监测仪、虫情监测仪等设备采集数据,通过5G网络回传并分析数据,实现管理人员远程关注作物生长状况,从而进行科学灌溉、施肥、喷药等。

  以前,高标准农田主要围绕沟渠路进行建设。自2021年起,地力提升纳入建设重点,在项目上全面铺开。3年来,地力提升亩均财政投入从100元增长到150元、200元。增肥力、深翻土、减化肥,如今,德州市120万亩“吨半粮”产能建设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6.71克/千克,高出一般地块0.3个百分点。

  目前,“吨半粮”核心区实现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网格、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每50000亩一处综合服务站,夯实了农田高产稳产的硬件、软件基础。田间时常有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指导农户操作地下智能灌溉系统,定时、定量浇灌;遥控无人机,定高度、定量给农田打药;在手机上,控制收割机按既定路线收割……耕、种、管、收样样有高科技加持,实现一年四季全程智能化。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