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1 13:47:46 来源:德州新闻网
德州高跷源远流长,约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时在京杭大运河漕运过程中,德州船工利用运粮进京冬季封河无法行船的空闲时间,向京郊通州坝(今北京通县一带)的艺人学习高跷技艺。
德州地处鲁北,冬春两季天寒地冻、农事清闲;城里商家在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也都闭门歇业。于是,在这个空当里,人们便以庆新春闹元宵为由,组织民间艺人和爱好者排练、表演高跷舞蹈,自娱自乐。
据《德州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先后建立高跷会,至清乾隆年间,已形成德州独具特色的高跷阵容与演出形式。
每年元宵佳节,高跷艺人们都会走街串巷亮绝活,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博得热烈的掌声。踩的跷由4x6厘米的方木制作而成,上扁下圆,高80、100、120厘米不等。登场表演的人物穿戏装,7、8、9对不等,一般为头佗、英哥、樵夫、皂婆、渔翁、渔婆、公子、青蛇、二混、三姐、妈妈娘、傻小、瞎子、瘸子、马古伦、丑婆等8对。
德州高跷的演出形式有行进、小场、大场之分。行进表演时分两队,沿途边走边表演;小场即一般撂场,主要在街头、路口和单位的门口表演;大场为正式演出。首先,演员集体跑场,打开表演场地,随即分场表演。表演内容主要是打棒、肩担、捉鱼、捕蝶等民间生活片断。演员竞相发挥技巧,即兴抓哏逗趣,场面活跃,气氛热烈。民国时期,二郎庙角高跷队张金荣扮演头陀,倒蹲舞棒,以108棒打上,72棒打下,往返于12米高的南城门坡道上,夺得头魁,家喻户晓。
高跷节奏明朗欢快,由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伴着鲜明的鼓点,演员双脚着跷,奔跑跳跃,灵活自如,加之眼神和身段,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场面活跃、气氛热烈、兴趣盎然,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几百年来长演不衰的根本所在。
通讯员冯腾飞整理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