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父子兵” 两代人见证德州的美丽“蝶变”

2018/10/26 17:24:24   来源:大众网    

  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大众网德州频道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单位进行深入采访,结合史志资料,推出“改革德路——纪念德州市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分“致敬”“献礼”“见证”等系列,聚焦40年来德州的改革实践,通过老照片、微视频、回忆录等形式,反映身边变化、命运转折、历史进步,讲述一个个反映德州40年发展变化的故事。

  改革德路|环卫“父子兵” 两代人见证德州的美丽“蝶变”

  大众网纪念德州市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之六

  大众网德州10月23日讯(记者 翟岩 蒋丽君)“也许你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也许你正起早赶路去远方,有一群忙碌的身影,正轻轻地为城市打扮梳妆……”这首《环卫工人之歌》,歌唱了无数环卫工人在城市建设中的辛苦与汗水,作为城市的“美容师”,他们每天在用双手装扮这座城市“容颜”的同时,也在用眼睛见证着德州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几十年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环卫工人的装备、工作方式等多个方面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留给这座城市的是更加靓丽的市容环境。

  门外铃铛一响,居民们就要赶紧把垃圾拎出去;后来路边多了个坑,内置铁桶,充当垃圾桶;再后来,“着火”的垃圾板车换上了压缩式专业垃圾车;再再后来,露天旱厕变成现代化移动公厕,垃圾处理场恍若小公园……这里,让我们追随老环卫工人,一起回忆德州环卫事业的变迁,一起感想,城市越变越美的一个个细节……

  八十年代的道路清扫作业工具

  八十年代洒水车

  早期的垃圾清运车

  九十年代中期使用的畜力飞边清运车

  设备之变:从“老三样”到机械化,工作效力大大提高

  今年58岁的杨长营在德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财务科工作,38年前,他通过考试进入了环卫处,从一线环卫工到财务科,他一直见证着德州环卫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忆起38年前,杨长营仿佛回到了德州的老城街,那时候,他刚到环卫处,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掏粪工,那时候的厕所都是露天旱厕,人们找公厕“基本靠鼻子”。杨长营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粪便一勺一勺舀出来,再运走,杨长营至今还能记得那种刺鼻的味道,以及从路人身边经过时,路人捂鼻跑过的场景。

  而今,市环卫处管辖的58座公厕已全部升级为二类水冲公厕,装修整洁美观、服务文明贴心,公厕正成为德州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杨长营在掏粪工的岗位上历练了一年,“升级”成为一名街头清扫工,“一开始,仅有驴车数架、拖拉机十几台、铁锹几十张。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便是环卫工人的全部家当。”杨长营回忆说,草创未就,万事艰难,扫街道、清粪便、运垃圾,靠的是环卫工人一张脚板走街串巷,一下下去扫,一担担去挑,一车车去推。

  而今,高效率的机械化清扫作业早已替代了繁重的人力劳动。1996年,在大家惊奇的目光中德州市第一台扫路车投入使用,带有“大扫把”的清扫车走过的路面焕然一新。近年来,德州市投资过亿元采购更新各类机械设备,现有压缩式垃圾车、机扫车、洒水车等大型机械化作业设备200余部。

  集公厕、生活垃圾收集站、环卫工人休息室、环卫停车场为一体的环卫综合服务站

  长河公园附近环卫设备联合作业航拍图

  现如今,大街小巷都是机扫车作业。

  现如今的垃圾清运平板车、压缩车

  环境之变:垃圾变电变能源,头顶的天空蓝起来

  在崇德五大道的环卫综合服务站,上岗不到4个月的环卫工按一下手边的红色按钮,垃圾就被压缩处理,“一键式”便捷操作,大大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大众网记者看到,该服务站集公厕、生活垃圾收集站、环卫工人休息室、环卫停车场为一体,功能多、颜值高。今年德州市计划建成14座的像这样的环卫综合服务站,目前其中4座已投入使用。

  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德州的垃圾收集点经历了砖砌垃圾池、地嵌式垃圾箱等几种形式,原来一直存在垃圾二次污染问题。杨长营介绍,德州市环卫处成立初期,市区生活垃圾收集点全部是露天设置,路过时气味难闻,有的市民群众则在房前屋后约定俗成的地方随意倾倒垃圾。

  2006年,德州市建起第一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垃圾有了固定的“家”;2007年,建成第一座规范的生活垃圾收集站——北园压缩站,规范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步建立。2015年,德州市一次性投资3000余万元,285座地嵌式垃圾箱全部被取缔,高度规范的收运体系深入市区700余小区和单位,为市民送上“家门口”的便捷服务。同时,市区共建有规范化的生活垃圾收集站40余座,确保了市区800余吨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

  垃圾收集起来,如果按照之前简单填满的方式进行处理,既污染环境又不美观。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3.1亿元,建成了德州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处理垃圾约25万吨,大幅节约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空间。2016年,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年均发电达1.3亿千瓦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厨废弃物越来越多,2015年,德州市建设了第一家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当前日均清运餐厨废弃物65吨。

  队伍之变:子承父业搞科技环卫,系统内大学生多了

  在垃圾处理厂,一个年轻人跑前跑后张罗着,一丝不苟地查看着每一套设备,他就是杨长营的儿子杨立明。在父亲眼里,儿子最大的特点是吃苦耐劳,这让杨长营很自豪。

  2006年,大学毕业的杨立明,在父亲的支持下,众人的不理解中,也考入环卫处工作,几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一线,不怕脏、不怕累。“苦点、脏点、累点的工作总得有人做,而且现在的垃圾处理设备越来越先进,基层也需要年轻人来搞科技。”杨长营经常这样教育杨立明,要求他做工作不能挑肥拣瘦。

  2002年之后,环卫系统像杨立明这样的大学生仅有4个,而现在,环卫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总计有70余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环卫工人也从40年前的百余人壮大至近2000人。

  随之变化的还有环卫工人的职责。早期的环卫工人,一人同时肩负多项任务。而今环卫工人已经细化出道路保洁、城市部件保洁、垃圾清运、机械化作业等多个工种,分工越来越明晰,道路保洁做到一路一策、分级保洁、全面达标,垃圾清运做到了实时动态管控。

  城市之变:从随意丢弃到垃圾有“家”,人与城市同进步

  改革开放40年来,市城管执法局环卫处负责保洁的道路由四十年前屈指可数的几条街道,扩大至现在的29条主干道,2000余万平方米的保洁面积。德州的大街小巷,路变宽了也变美了。路面全天保洁,规范设置的果皮箱方便了市民投放垃圾,大家走在路上,看到干净市容都不太好意思乱丢垃圾。

  “经常看到市民拿着矿泉水瓶子一直走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这样一来。同样的路段打扫起来比起以往省事省力。”负责康博公馆附近卫生的环卫工告诉大众网记者,现在切实感受到了全民素质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在进步,真正从清道夫,成为了城市美容师。广大市民群众关心、理解、支持环卫工作,环卫工人爱心加水点如雨后春笋一般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温暖人心。环卫工人的精神面貌更是改头换面,管理更人性化,工作环境也是一年比一年好。10月26日是山东省第二十四届环卫工人节,市城管执法局将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庆祝这个“城市美容师”的专属节日。

  如今的德州已是一座繁荣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回首四十年,环卫事业的发展见证了城市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于环卫工作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清洁、干净,更是将打造赏心悦目的市容环境作为一种需求。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