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艺人与糖相伴20载 “吹”功一流亟待薪火相传

2017/7/20 15:27:45   来源:大众网     作者:曹伟

   李树友吹出来的“小动物们”

  每当逢年过节,“吹糖人”是庙会上、集市里必不可少的民间传统手艺,如今走街串巷“吹糖人”的挑担郎已不多见,购买的人也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想看个热闹。在德州,李树友就是一名传统的“吹糖人”手艺人,41岁的他,与自己热爱的这门技艺,已走过风风雨雨整整20多个年头。

  下午5时,夕阳余晖中,大众网记者见到李树友时,他正在挑担提盒,走街串巷卖糖人。走到一家幼儿园门口时,恰好碰上放学,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走出校门,李树友熟练地打开随身箱子,支起锅子,点燃锅下木炭,摆起了摊子。只见他一手拿起一支竹签,将小砂锅里的麦芽糖均匀搅拌,顺手抄起锅里一块糖团,双手上下翻动,糖团在竹签上反复抻拉下,越来越有韧劲儿。李树友将糖团置于手上,双手揉捏几下,随后在糖团中迅速拉出一根约半米的长丝拦腰扯断,将带糖团的一端迅速放入嘴中开始吹气,另一半又顺手扔进了小砂锅。在吹气中,李树友双手不断捏扯糖团,一捏一扯之间,一只糖鸟渐露雏形,再经过稍加摁压,糖鸟便完成了。最后一个步骤是把吹气“糖管”折断一截,把糖鸟用竹签蘸糖固定,一只活灵活现的糖鸟立于竹签之上,仿佛随时都能飞走。

  柔软的麦芽糖团在李树友手里先是揉、搓,再鼓气吹张,轻捏几下,两三分钟就能吹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糖人。很快一大群孩子围着他,先是静静观赏,熟络起来就开始提要求,这个嚷着要他捏个龙,那个又要他吹个虎。

  像这样的熟练地吹糖人,李树友17岁时就已经学会。他告诉大众网记者那个时候的他只会吹鸟、葫芦等几样,就开始自信地摆摊。一开始因为吹的不像,所以几乎没有人买。后来自己一“生气”干脆不再出门,在家勤学苦练,不懂的就问父亲,一个冬天过后,他不仅把原来的造型学会了,还学会了吹十二生肖动物造型。当大众网记者问到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时候,他回答:“简单的事大家都会,没什么意思,要做就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李树友黝黑的脸上透着股倔强。

  在采访过程中,李树友手上的活计丝毫没停。63岁的王大爷在旁边路过,看到李树友在“吹糖人”,就凑过来告诉大众网记者:“这是个技术活,原来的时候街上卖的有很多,现在除非过节,要不根本见不到。”

  听到王大爷的话,李树友脸上露出了苦笑,他说现在平均一天也只能做20多个。“干我们这行,是看天气吃饭的,只能天晴的时候出摊,其他太湿或者太热的天气,糖人做好之后很快就化了,也卖不出去。”李树友告诉大众网记者,除了天气,市场也是不景气,“以前物资匮乏,糖人可以观赏也可以吃,老少都爱。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小孩们第一次见了稀罕,买了一次以后,再看见也觉得没意思了。”言谈中,李树友透出了些许无奈和落寞。

  因为卖糖人的收益不好,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少。李树友说这门手艺是从爷爷那辈传下来的,他自己也干了将近20多年,实在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自己家里平时还种着地,并不是靠此营生。李树友的儿子正上高中,平时想让儿子学,但儿子志不在此,他也很无奈。

  在采访中,李树友告诉大众网记者:“之前教过很多人,但都坚持了没多久就不学了”。李树友说这门手艺其实不在于教,而在于自己勤学苦练。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手艺,让吹糖人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夜幕渐渐落下,采访也接近尾声,李树友拨了拨炉中烧了一半的炭,把小砂锅、竹签一一收拾妥当。他告诉大众网记者他要去的下一个地点是市中心的小夜市,李树友带着他的糖人们渐渐消失在夜幕中……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