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未来五年抓好十方面重点工作 实现六个明显提升

2017/2/16 10:17:21   来源:大众网     作者:马宝涛 樊思思

  2月15日上午9时,中共德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陈勇代表第十四届德州市委作题为《践行新理念 实现新发展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德州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管党治党水平、经济实力、改革创新动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等“六个明显提升”,为此将重点做好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陈勇在报告中说,实现五年奋斗目标,关键在党,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德州五年来取得斐然成绩

  德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

  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实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化发展环境”三大行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33亿元,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7%。县域经济实现突破,齐河、禹城跻身全国百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国家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理念深入人心。人才政策“黄金30条”效果明显,“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成为普遍共识。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年增加,去年达到7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和8%,分别达到22760元和12248元。产业扶贫、“三老一属”专项帮扶创出特色,五年累计50.6万人脱贫。施行首部政府规章《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率、PM2.5改善幅度、获省奖补资金实现了“三个全省第一”。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深入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工作。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六个明显提升”

  按照报告中提出的总体要求,德州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六个明显提升。

  管党治党水平明显提升。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规范,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创新动力明显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一区四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营商环境更加优越,让德州充满活力。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向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大步迈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发展方式集约高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我文明德州文明”蔚然成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撸起袖子加油干!着力做好十个方面重点工作

  蓝图绘就,如何实现?朝着“六个明显提升”奋斗目标,陈勇在报告中列出了需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共分十个方面: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方面,将继续大力提升工业,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在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面,支持德州学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坚持不懈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坚决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方面,将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一区一圈一带”战略提升行动,支持乐陵、庆云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新的增长极。在文化建设方面,将充分挖掘大禹、董仲舒、颜真卿等历史文化名人,德州扒鸡、乐陵小枣、黑陶等历史文化品牌。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面,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德州真正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