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温线路火爆 亲子游成旅游市场新热门

2016/9/30 9:33:12   来源:人民网    

 

  数据来源:携程旅行网 去哪儿网 百度指数

  “十一”假期将至,不少家庭谋划带娃出游,亲子游路线持续火爆。据携程、去哪儿等旅行机构的数据,亲子游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新热门,各大旅行社、景区、教育培训机构等也纷纷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亲子游产品。

  带娃出游成为主流旅游模式

  “带孩子出去走走,比天天对着电脑好多了。”北京市朝阳区某事业单位员工李伟,前几天利用年假带8岁的儿子到内蒙古自驾游,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李伟说,去年暑假,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时间带孩子出去旅游。整个暑假,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看电脑,过得很单调。今年李伟下决心请了年假,带上孩子走出家门。

  7天的自驾行程有些辛苦,李伟一开始还担心孩子吃不消,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孩子走进大自然,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不仅玩得很开心,表现得也很坚强。更重要的是,李伟还感觉到,旅行拉近了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距离。

  亲子消费近几年非常火爆,在旅游市场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带娃出游成为一种主流出游模式。近年来,随着迪士尼、嘉年华等主题乐园的开放,各种亲子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直接带动了亲子游市场的升温。

  今年1—9月份“亲子游”关键词的百度指数显示,6、7月份是亲子游关注度的最高峰。“亲子游攻略”“亲子酒店”“亲子路线”等相关主题词热度也在6、7月份不断攀升。

  携程旅游数据显示,从亲子游出行数量看,截至今年5月中旬,亲子游出行人次约为去年同期的1.5倍。随着出行主力的80、90后逐渐组建家庭,亲子游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亲子出行比例达到30%—40%,在寒暑假期间亲子出行的比例更高,为平日的1.5倍。

  亲子游是旅游更是陪伴

  亲子游火爆的背后是家长对带娃旅游观念的转变,随着基础设施和相关产品的不断完善,亲子游成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最佳模式之一。亲子游对大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拉近与孩子心灵距离的机会;对孩子来说是享受比在家里更多的全身心陪伴和呵护。

  一位常带娃出游的家长跟记者算了一个算术问题:一次10天的长途旅行,每天除去睡觉的9个小时,剩下的15个小时他基本上全身心陪着娃,10天就相当于150个小时的高质量陪伴,相当于其平时一个多月的陪娃时间。此外,在旅途的陌生环境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也更容易增进亲子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和适应环境能力有明显增强,这对孩子今后的性格发展也大有好处。

  数据显示,在亲子游陪伴模式中,七成以上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出游,母亲带孩子出游明显高于父亲带孩子出游。亲子游的主要出行时间段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其中又以暑假为最高峰。从携程数据来看,7、8两个月的亲子游出行占比要比1、2两个月高出近15个百分点。此外,暑期亲子游的两个月里,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通常是最旺盛的时间段。

  值得注意的是,亲子游消费能力不低,并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数据显示,去年海外亲子游方面,平均花费超过5000元的占比超过50%。虽然去年国内亲子游的平均花费总额在5000元以下的占比超过90%,但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比从2014年60%下降至2015年的49%,而2000—5000元的总占比从35%提升至2015年的46%。

  携程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随着国内游客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亲子游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持续提高,表现为出行花费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旅游产品还需更丰富

  亲子游是传统家庭游中细分化出来的一种新消费模式。目前,旅游市场虽然已有不少亲子游产品,但是相对不断增长的需求,市场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尤其缺少高品质、优服务的产品。

  一些想要参加亲子游的父母认为,带孩子出游有很多好处,但很多亲子游产品要么太缺少儿童娱乐项目,要么只注重满足孩子的游乐需要,家长在整个行程中大多只是陪同看护,让旅途中的乐趣打了折扣。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合理的亲子游产品,在出游半径方面,应该根据儿童年龄合理订制。3至5岁学龄前儿童,目的地车程不宜超过2小时;6至10岁儿童,目的地车程不宜超过4小时。

  在住宿方面,安排的酒店客房,配置要满足家长与孩子双方的需求,尤其是孩子。餐饮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备有儿童餐或是适合儿童食用的食品。行程安排上,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最好可以让父母参与进来。另外,亲子游中不能没有“学”,但关于“学”的部分应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进行。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放开二孩等政策利好,将来亲子游市场有望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旅行社和景区在开发服务、制定产品时,应更加注重体验式亲子互动,围绕“亲子”,增加个性体验,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亲子游服务。

编辑:刘月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