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画“三象合一”的开拓者——石齐

2016/8/22 11:42:56   来源:中国山东网德州频道     作者:刘月

  中国山东网德州频道8月22日讯 (实习记者 刘月 通讯员 占宇) 看到石齐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有一种对艺术的热切与个性。如果说,他是有争议的,那便有人们的共鸣,这是对艺术深度思考后的局面。这局面,必然有所建树,开创新局面,又有大批的追随者去继续探寻着色彩的密码,无疑他是成功的。

  又如,齐白石等在自己的时代也会有这样的争议,可时间证明,这些开拓者不仅仅创造了一个新局面,既有崇古的心态,又有新时代的烙印,而石齐先生以自己的心性与气魄推动着一个多彩的世界。

  纯蓝炫紫 熔古铸今

  这个时代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往往超前或者新生事物的出现,会有旧的,保守的思维与之碰撞,艺术的繁荣时代,势必会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石齐的绘画艺术可以看成是这个时代中国画的一场大的革命,大的突破,或者是较大的成功。

  石齐的绘画作品风格出新、大胆用色、敢于革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人们看到的是热情洋溢、感情率真,是从色彩演变,风格突破的形成。作为一位花甲老人而言,这种对于中国画创作的热忱、激情以及不断开拓进取的态度,堪称典范。

  邵大箴曾说,不同于许多现代派画家的是,石齐有坚实的写实造型功力。他表现上的自由性,随意性,紧紧地和他所追求的目标相联系,紧紧地以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为基础。这样,自由性,随意性以及与之相伴的偶然效果,成为他画面上的闪光点,而整个构思,却以其完整性和深度给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石齐学习过吴昌硕、李可染、黄胄等近现代的艺术巨匠,并借鉴林凤眠、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笔墨,石齐的气质使得他的笔墨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李可染当年称赞石齐画面中运用了多种语言表现手法,并独具慧眼地看到石齐闪光过人的艺术特点。的确,石齐巧妙的把超脱的抽象表现主义和写实的具象人物结合成一个整体,并坚持对中西绘画深层次的探究。1980年,石齐在《中国美术报》率先提出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和“中国画多面体”的理论。

  此说法,开创了中国画新的表现形式与深度的革新。其学术价值在于把传统水墨笔法与现代派色彩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并强调个性化的风格,成为当代中国画创新型颠覆性的个案。

  有人说,石齐就是中国的毕加索。而石齐像毕加索一样不断变化,我们纵观他从1970年到2012年40多年的创造,从《人人活在幸福中》(1979年)到《霸王别姬》(1987年),再到《月儿弯弯》(2006年)、《枕琴眠》(2012年),可以看到他的这种艺术性格一直保持着新鲜的感觉,或绚烂,或简约,但色彩永远是鲜活的。

  “纯蓝炫紫,熔古铸今”,这八个字,来评价石齐的绘画艺术恰如其分。石齐的绘画艺术价值在于他的开拓精神与大胆革新的气魄,其画面已迅速进入国际视界中,是一种世界格局的表现形式,是有生命里力的艺术行为,并最大化地发挥墨彩语言的精彩,从某种角度来讲,只有中国的绘画语言更具备这样新时代的人文气质!

  天真烂漫 别具一格

  石齐是当代新中国画的代表艺术家,也是当今引人注目的艺术家。

  画家何雨春,也是石齐的助教,曾有这样的评价:我不把我的恩师当作画家,他的作品已经超脱了画家的范畴,我把他看作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在诠释自己的情感与个性,每一幅作品的情绪、心态都不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画出这样丰富的色彩,足以表明他有一颗天真浪漫,年轻的心,那浓烈的色彩,那强烈的视觉,描绘着绚烂的世界。他应该是我们后辈崇敬的艺术家典范。

  笔者看到一段资料:石齐曾有一枚印“一画白发”,誓以满头青丝为代价,画出心中所追求的,可以耳目一新的“新中国画”,此印一用三十余年。可见石齐对艺术的至诚至真,对待艺术的执着。读来,令人钦佩。

  石齐说过,我的革新基本不脱离中国画的笔墨。无论怎样借鉴西方,我的“新中国画”作品中,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占了60%以上,其他艺术形式最多占40%,这个尺度一定要把住。有人说“打倒笔墨”,也有人说“笔墨等于零”,其实这些人本身并不认识笔墨。把中国画最优秀的元素去掉了,你如何跟人家比色彩、比造型?又有人用特技来泼墨,虽然材料是墨,但这种形式本身就已经不是中国画了。中国画不管怎么变,韵味一定要在其中。我的作品表面看像西画,近看处处是中国画,就是因为近看也很美,有韵味。另外,我的作品虽然看起来富丽堂皇,其实我所用的钴蓝、朱砂、金黄等颜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

  石齐还曾说:像我的作品中就有很多音乐性质的线,随情绪而走。

  我们在他绘画作品的色彩里面能读到那种天真烂漫,可以打动内心的色彩。确实,只有艺术家的内心有浪漫主义情结,才会有多姿多彩的色调,石齐就有纯粹的浪漫情怀,这种情怀就像天真烂漫的孩童,初恋的少女般的羞涩,青春俏皮的少女。他的这种情怀,注定他的艺术是别具一格的。

  返璞归真 独步当代

  上世纪70年代的石齐就已经是享誉全国的大画家。自上世纪70年代《飞雪迎春》、《人人都在幸福中》等作品问世至今,石齐的绘画创作已走过了近40年历程。在此过程中,其风格独步当代。

  1970至1980年期间作者先后创作了如《养鸡图》、《泼水节》、《满天风雪》等巨幅作品,由于用墨色有卓越成就,名噪一时。中央美院某教授称其是“色墨统一的大师“。此时期的作品,社会影响颇大,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刘海粟、李可染、石鲁等专家好评。

  1972年,石齐创作的《飞雪迎春》、《迎春》参加全国美展,《迎春》获金奖,从此一举成名。石鲁先生评价说:石齐是位前途无量的青年画家。

  1976年他创作了泼墨大写意巨幅作品《人人都在幸福中》。1976年的《活到老学到老》,画面上董必武坐在沙发里,面带微笑,拂卷阅读,这幅人物画当年参加北京画院迎春画展时,董必武夫人前往看画,曾感动得恸哭……应该说,那时的石齐作品有着历史赋予的使命感。

  1979年,石齐接受文化部创作组安排的任务创作表现周总理1961年参加泼水节的画作。当年,巨画《泼水节》诞生,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轰动,被誉为“70年代是石齐年代”,此画展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从此,石齐作品备受关注。这些作品赋予了其时代意义,堪称经典之作。

  80年代初石齐断然放弃原有风格,逐渐,石齐从人物画转向现代水墨的变革和发展,转向发展了一种多元的艺术表现语言,形成中国画的新画风,促进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被业内人士誉为“现代中国画开宗立派的大家”。

  “从1980年开始,我就非常急于要变,尽管当时我已画了《泼水节》,反响很好,但在自己看来还变得远远不够。”石齐先生如是说。

  90年代,石齐热衷于装饰和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兼作油画、雕塑、书法。而改革开放后,西方艺术被大量引入中国。毕加索、米罗、波洛克等人的作品,把他朦胧的变革思想给激活了。

  收藏家郭庆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齐的传统画创作已经达到了高峰。但那些大多是任务画,独立性不足,缺少独特的艺术个性。幸运的是,作为一个敢于引领时代的艺术家,石齐较早地觉醒了。

  一直到1987年,《霸王别姬》等历史人物题材的出现,着力体现较强的历史反思意识,并试图通过人物的再塑造,重新传达一种全新的历史思考和人文关怀理念。至此,石齐将绘画艺术的具象、印象、抽象的表现形态融合在画面中,使“三象合一”的风格逐渐成熟,而他的创造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加卓越。

  2012年石齐画展登陆法国卢浮宫,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法国美术界权威人士都对石齐及其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法国美术家协会更是授予石齐“2012年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展金奖”。2012年,以其个人名字命名的第一座美术馆于山东烟台开馆。与此同时,石齐向烟台市政府捐赠包括国画、油画、书法在内的200幅作品。

  石齐在捐赠仪式上说:“我个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我的绘画作品,也是我通过作品与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与更多人分享我创作中的美与喜悦。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尽一份力量。当然,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的这种做法。就目前的形式来讲,中国的文化还相对落后,政府又提倡文化建设,就我个人来讲,我非常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文化建设中。”由此,也可以看到石齐有大艺术家的博大情怀。

  2010年至1012年,这个时间节点似乎是他的一个高峰,我们看他2012年的作品《嗨》、《盼》,这样有人文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画面已经让他的“石齐风格”挥洒自如,浑然一体,又似乎是真诚不虚,返璞归真,色彩靓丽,内心依然淡定自如,波澜不惊。这大概就是石齐绘画艺术的新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