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将重建 可追溯到明初

2014/3/23 12:03:13   来源:中国山东网德州频道     作者:张春法 王茂东

重建清真寺效果图(图片由德州中商博大置业有限公司提供)

  中国山东网德州频道3月23日讯 记者获悉,德州市历史上的第一座清真寺——米市街清真寺即将因年久失修,已经是破落不堪,为尊重当地回族市民的民俗和民族文化即将在原址重新建设。据了解,该项目将由德州中商博大置业有限公司全资兴建。建好后供当地回族市民礼拜之用,同时,新修建的清真寺也将成为德州当地新的文化坐标。

  米市清真寺是德州历史上的第一座清真寺。它于明初建于运河岸边,周围有董子读书台、安德水馆驿、九达天衢等名胜古迹。寺院的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系明初的建筑风格。

  米市清真寺正门朝东,原是个20多平方米、青砖青瓦、古朴典雅的中式的高大门楼。门楼的脊顶上是青砖雕刻的脊檐,脊檐高约40厘米,两头是云彩文的雕花微微翘起,中间雕刻着象征吉祥的各种花卉。门外是七步砖框青石的台阶,上了台阶在约十几平米的小平台上,抬头可见两扇朱红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款黑底金字的牌匾。牌匾正中是正楷的“清真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左下方是几行小字,可能是赠匾人的题惠。笔者记得是几句诗和农历年月日,内容记不清了,落款是“马骏”(系赠匾者)。

  进了大门是3米多宽、青砖铺成的甬路,甬路的两边是白灰抹面的土坯墙,墙头上用青砖青瓦盖顶,貌似一条约6到8米长的无顶连廊,甬路直通寺院的二门。

  寺院二门楼是砖木结构的建筑。整体小于大门楼,前脸是由青砖建成,门楣、门槛、两扇朱红的木门均小于大门,端雅而简洁。门楼的顶部,类似大门却没有大门壮观,顶部砖雕兽也少于大门。其内部是木结构的构造,迎门是木制的朱红活动隔断,替代了影壁。据说有重大事宜时,此隔断可打开,人们可以直接进入院落。平时人们进出都是走二门楼的两侧。

  寺院大殿前的院落方正,均用方砖铺地,有几棵不太高大的苍松,显得优雅、肃穆。院落的正西方是巍峨壮观的大殿。

  清真寺的大殿,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设计、修建的。坐西朝东为了穆民们礼拜时,能面朝“天房”。大殿门前的4根朱红立柱顶天立地,大殿内的朱红立柱之上,均挂有名人赠送的木制楹联。连廊的前沿处是木制雕花的栏杆,上面光滑宽敞,人们平时可坐在上面休息。

  大殿系中式大屋顶的三檐建筑,其顶部均挂青瓦,左右两个山檐上均匀地置放着各种动物雕像。青砖雕刻的脊顶除了略高大些外,基本与大门上的风格一致,脊檐的中间是一橙黄色的宝瓶,里面插一枚金光闪闪的月牙。

  在大殿的前厦子下,原有几块石碑,上面记录着寺院的修建和屡次修缮时的捐款情况。

  大殿的左右各4间平房,统称南讲堂、北讲堂。南讲堂原是讲学用的,解放前后此处曾是民族学校。北讲堂是阿訇办公和接待来宾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中,北讲堂迎门的八仙桌上,摆着两个如同音箱大小的经柜,据说是历代大阿訇,在夜深人静时,做“大净”并更衣后,在微弱的灯光下抄写的阿文《古兰经》,也称之为《三十本大经》。据说在山东境内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被视为镇寺之宝。要想看或阅读其《大经》,必须做“大净”并更衣后方可。笔者小时候到寺里去,如好奇的用手去摸一摸经柜,都会遭到大人们的呵斥。

  大门里甬路的墙北是一排平房,系“水屋子”(浴室)是供穆民们礼拜前“换水”用的,里面有口水井。连廊墙的南侧是一个方正的小院落,里面种着花草、灌木等,系宰牲用地。

  寺院的北头有一个小院,有几间北房,是阿訇和工作人员的宿舍。

  米市清真寺在“文化大革命”前,这个伊斯兰教的民族活动场所,遵循着党的民族政策,正常的进行着宗教活动,各种历史文物保护的完好无损。

  “文革”期间,寺院和寺里的文物均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党中央及时地落实了民族政策,该寺才获得重生。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得以恢复。

  (感谢德州市民马先生对本文的贡献)

[1][2][3][4][5] 
编辑:谭静    责任编辑:刘翬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